大連地區(qū)漢族老年人或中年人逝世時,都要在街門旁邊掛串燒紙,稱為“歲頭紙”。為什么叫歲頭紙呢?因為它是根據(jù)死者的年齡做的,所以叫歲頭紙。
它的做法是一歲一張紙,按序夾在一條繩子上,再按男左女右的規(guī)矩掛在街門旁邊。
親鄰看見了歲頭紙,就知他家有人去世了,還知道死者是男是女和多大歲數(shù)。于是就拿燒紙等祭品到死者家里去吊唁慰問。
子女給逝世老人掛歲頭紙,除表示衷心哀悼外,還能對親鄰起個訃告作用。
歲頭紙在老人咽氣后就掛出去,出殯時摘下來放在哭喪盆里燒掉。
掛歲頭紙這個習俗,是從什么年代開始的不詳,直至今日,有的人家辦喪事時還在掛它。
老人咽氣后,穿好壽衣,在正間屋里架起板床,鋪好谷草和褥子,將尸體頭南腳北的放在床上,手里放根約二寸長的白面棒,稱為“打狗棒”(給死者到陰間過巴狗山村,好用它打狗時用),然后用紅布單將尸體蓋好。古禮規(guī)定父死停尸堂屋里,稱為“壽終正寢”,女死停尸臥室里,稱為“壽終內(nèi)寢”。民國以后,父母死后都在堂屋里停尸,不再分停了。尸體床下放個裝滿五谷雜糧的小草囤,在囤里點個油燈碗,稱為“照尸燈”。
尸體頭前放張矮桌,擺上香碗和蠟臺等供器和供品,桌前還放個泥瓦盆,長子要在盆里給死者燒三個包袱(包袱紙上要寫出死者的出生和去世的年月日),這個行動稱為“燒倒頭包袱”。接著就拿起搟面杖敲打正屋的門框說:“一打天門開,二打地門開,三打廟門開”。打門的用意是讓死者的靈魂好到那里去。接著幫忙人(幫著處理喪事的人,一般由村中有身份的人擔當),提著燈籠,拿著香紙和鎖頭,攙扶長子到村頭山神廟(有時土地廟前)去,讓他站在廟門口把鎖頭打開,讓死者的靈魂進廟,等待上西天極樂世界去。
開鎖回來,幫忙人立即組織長子帶領(lǐng)家人到山神廟去,給死者報“倒頭廟”。
回來后,全家人按照長幼輩份穿戴孝服和孝帽(都用白布做),兒子、孫子、女婿、外甥、親侄子都穿肥大的孝衫,戴口袋式的孝帽子,還用紅布包綹青麻縫在帽頂上,帽外還要扎條白帶子,腰間捆條麻繩子,鞋幫鞔上白布,趿拉鞋走路;兒媳、姑娘、孫女、外甥、親侄媳、侄女頭上都扎白布帶(稱為孝扎頭),外罩尖式孝帽,帽夾上也縫綹青麻,腰間捆麻繩,鞔白鞋趿拉走。這樣做是表示給老人披麻戴孝的意思。未結(jié)婚的兒媳婦和未結(jié)婚的女婿來服孝時,都要內(nèi)穿紅孝衫外罩白孝衫,鞋幫要鞔紅白二色布,區(qū)別于結(jié)婚者。
本族男女來服孝時,孝帽孝服都自帶,幫忙人不管男女,死者家里都得給孝戴,給孝帽、孝帶或孝布都行。
死者咽氣后,就請人到遠處親鄰家里去報喪。親鄰知信后都來吊喪,有的送香紙,有的給現(xiàn)金,以表哀悼之意。
老人死后,一般在家停尸三天,然后才能出殯入土。例如死者在二十三點以后逝世,也按停尸一天計算。
停尸期間,早晚三餐,都要到村頭山神廟去,給死者的靈魂送飯吃,這個行動稱為“報廟”。報廟的行進隊伍排列是:幫忙人提著燈籠,拐著漿水桶在前面帶路,吹鼓手在后邊吹大喇叭奏哀樂,接著是長子在幫忙人的攙扶下扛著引魂幡,拖著哭喪棒(高糧桔桿纏上白紙穗頭),次子、侄子、孫子等男性親屬跟在后邊。長子媳在女扶孝人的摻扶下,懷抱漿水罐,拖著哭喪棒帶領(lǐng)著次子媳、姑娘、侄媳婦、孫女、外甥女等女性親屬,來到村頭山神廟前跪下。長子媳用線香挑塊小紙片伸到廟門里去,一邊搖動一邊說:“爹(媽)你扯住紙錢……”紙片能貼在廟門的磚墻上,就認為死者的靈魂還在廟里(這是迷信),把漿水罐里的飯拔到廟里去。幫忙人帶來的漿水都潑到廟的周圍去,給那些無家無后的野鬼吃。燒完香紙,孝子孝婦們叩頭起來,就在哀樂聲中一直哭到家里。
辦喪事時,都要在院里搭個靈棚,棚分前后兩室,前室行祭,后室停靈。死者使用的棺材規(guī)格不同,底厚一寸,幫厚二寸,蓋厚三寸的稱為么二三棺材。經(jīng)濟條件好的都用二三四或四五六寸厚的棺材。
死后的第二天,將棺材抬進靈棚里,棺里鋪好谷草和褥子后,就將尸體從堂屋里抬出來放進去,孝子孝婦在哀樂聲中為死者整容裝棺,木匠師傅釘好棺材蓋,孝子孝婦就開始哭靈,這個行動稱為“入殮”。
第二天的午后,舉行接旌儀式。旌是用紅緞子布做的,寬一幅布,長約六尺多,用金粉或白粉在布的上部畫個起脊樓蓋,兩側(cè)分別畫韓鐘離(拿芭蕉扇)、呂洞賓(背寶劍)、張國老(拿竽鼓)、鐵拐李(背葫蘆)、曹國舅(吹笛子)、欒采和(拿陰陽板)、韓湘子(拿花籃)、何仙姑(拿荷花)八個神仙,稱為“陰八仙”。只畫扇子等工具不畫神像的稱為“暗八仙”。旌的中間部分,只寫死者的姓名和年齡,再無其它文字。死者不管男女的旌都由姑娘拿錢買,兒子負責全部喪葬費。
接旌的行進隊伍是這們排列的:前頭有兩人鳴鑼開道,接著是四個扛紅彩旗的,旗后是拿幡的。幡的種類很多,有條幡、扇子幡、葫蘆幡等,一般家都扎四對,扎六對的也有但是為數(shù)不多。幡的后邊是吹喇叭的音樂隊,抬供桌和抬旌樓子的。旌樓子是在高桌的寬面上綁兩根細木桿,頂部用高糧秸扎個樓蓋,蒙上包袱皮,兩桿的中間用白布編成花格,樓的兩側(cè)用白布或白紙扎花做飄帶。孝子孝婦和親友等走在旌樓的后邊,在管弦樂聲中來到街頭廣場。這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出來觀禮。
隊伍停住后,孝子和孝婦齊跪旌樓前,長子頭頂銘旌來到旌樓前,幫忙人將旌掛在旌樓上,讓村人都知道死者已經(jīng)去世,亨壽多少年。孝子孝婦和親友都向銘旌叩頭,奏樂放鞭炮。回家后,將旌掛在靈棚里的隔壁上,孝子孝婦分別在靈的左右兩側(cè)。女婿親友齊集旌前向死者上香叩頭。女婿要行三拜九叩禮,具體做法是在旌桌的前邊,再放張高桌,行禮者先在第一張桌前作個揖叩三頭,起來到旌桌前作個揖叩三個頭,然后轉(zhuǎn)身回到第一桌前再作揖叩三頭。不會行三拜九叩禮的,在旌前作揖叩頭就行了。客人叩頭時,孝子孝婦要陪同客人向死者叩頭表示謝意。
接旌這天的上午,靈棚、房門、街門都要貼上白紙對聯(lián)。由于年齡等原因,對聯(lián)的詞句也不同,如高壽老人去世時,橫批可寫“吊者大悅”、“老成凋謝”等,對聯(lián)一般都寫“守孝不知紅日落,思親惟望白云飛”等。有的親友在接旌這天要給死者送帳子或額子,就是用金紙或銀紙做字,寫的是“駕鶴西游”、“勞績常存”等歌頌詞,縫在約六七尺長的綢緞布上掛在靈棚里,向死者表示哀悼。
接旌儀式結(jié)束后,姑娘和女婿要給吹鼓手、抬旌樓、打旌、拿幡的人賞錢,錢數(shù)多少當眾宣布,受賞者要喊出謝字。
接旌這天晚間,死者家里要設(shè)宴招待親友和幫忙的等全體人員。
飯后,在靈前放口鐵鍋,孝子孝婦等,都要給死者在鍋里燒夜紙,還要搞夜祭,請廚師給死者上祭菜給賞錢。同時還要請人讀祭文,歌頌死者一生的功績和美德。沒條件的人家,也要由姑娘或媳婦在哭訴中,把死者養(yǎng)兒育女等優(yōu)良美德說出來給兒孫和親友們聽。
燒完夜紙就給死者送“盤纏”(路費),參加接旌時的全體人員,在哀樂聲中抬著紙人和紙車馬來到山神廟,將車馬面向西方向擺好,周圍撒滿燒紙,在車的旁邊放張矮桌,將燒夜紙時剩在鍋里的紙灰撒在桌面上。長子媳拿香挑塊紙片,從廟里把死者的靈魂引出來,附在死者的紅紙牌位上,由長子頂著送到車里去,看桌面的紙灰上有腳印時,就認為死者的靈魂已經(jīng)上車了。這時還要當眾宣讀,復(fù)州城隍爺發(fā)給死者往西去的“路引”(就是通行證)。封建社會出版的老《黃歷》上,每年都有登載“路引”的寫法,讓老百姓照辦。讀完“路引”就燒車馬,孝子孝婦們向西南方向,一邊叩頭一邊喊“爹(媽)要走好,一路平安到西天等話。燒完車馬停止奏樂,全體人員離廟回家,不準回頭說話。
一般人家能給父親送“盤纏”,都扎一個侍者一個車夫,兩匹白馬一輛轎車。母親去世時,除上述幾件外,姑娘還要給媽媽扎條老黃牛,到陰間去好幫媽媽喝生前積贊下來的臟水。
第三天早晨,幫忙人搭好棺材架子,就攙扶長子一人在哀樂聲中到山神廟去“辭廟”(就是給死者幾天來的住廟錢)。
辭廟的同時,幫忙人要打掃死者生前住的炕,將他用過的枕頭等遺物拿到村頭燒掉。
從廟回來就起靈,把棺材抬到架子上捆綁好,長子還要摸下四個棺材角,稱為“穩(wěn)靈”。然后與全體男性服孝人跪在靈前,婦女站在靈后,幫忙人將燒過倒頭包袱的泥瓦盆,放在長子頭上擱一下就摔在地上。若是沒摔碎,死者家人就把它當成“聚寶盆”收藏起來。抬靈人看見摔喪盆這個信號,就在鞭炮和哀樂聲中起靈。送殯隊伍與接旌時相同,只多一口棺材。
出殯時,女婿拐大筐,內(nèi)裝照死燈的草囤,長子媳上廟時拿的漿水罐,還有棗樹枝、苞米面發(fā)糕等陪喪品,走在隊伍的前邊,邊走邊撒紙錢稱為買路錢,給死者買道走。
棺材抬到墓地,首先由風水先生放羅盤,測好照山的方向和墓穴的位置,接著陰陽先生(亦稱除黑先生,這個行當都是廟里的伏居道士干的)掐破公雞冠子,用雞血在镢頭板上畫符,口念咒語。在風水先生測定的墓穴處創(chuàng)出三個坑,抬靈人就在道士破土的地方把坑子挖好,長子在坑里壘起兩道小土崗,放上棗樹枝和發(fā)糕等,是希望保佑子孫早發(fā)家的意思。
棺材入土后,把旌鋪在棺蓋上,把女婿拐來的陪葬品都放在棺材的頭部,最后用葦席把棺材蓋好,抬靈人就在哀樂和鞭炮聲中把棺材埋好,壘起墳?zāi)购蛪烆^。新采的墓地,還要壘個山神廟,讓山神保衛(wèi)死者。
帶來的引魂幡、條幡,旌樓架子和哭喪棒以及死者降生時在門上掛的布郎當?shù)榷荚谀骨盁簦⒆雍陀H屬以及來賓,在墓前上香燒紙叩頭后,哀樂停止,殯葬儀式結(jié)束。
婦女送殯只到村頭,將哭喪棒扔在燒死者遺物的火堆上燒掉就回家。這時有位幫忙的老婦人,拿張飯桌放在街門口,桌上放盆清水,水里放些銅錢,還有一碗干飯、木梳、竹蓖子、斧頭和菜刀。送殯的孝子和孝婦進家時,都要洗手梳頭,拿起斧頭和菜刀在盆沿上各蕩幾下,從水盆里撈銅錢,含口干飯進屋吐在死者生前住過的炕席底下(三日后送到墓地去),銅錢也扔在那里。
陽陰先生進屋后,口念咒語,還用桃樹枝把公雞打得直蹦亂叫,同時還向屋里各處撒黑豆和鏵鐵,有的還在墻壁上貼符,驅(qū)除惡鬼保佑平安,這個行動稱為“靜宅”。
出殯這天的午后,還要設(shè)宴招待親友,孝子們在管樂中挨桌給親友叩頭謝孝。
飯后,鼓樂班送走客人就和風水先生以及陰陽先生領(lǐng)取工資和賞錢就走了。抬棺材的分請、雇兩種,請的不給報酬,雇的得給工錢。
出殯的第三天,兒子、侄子、孫子、姑娘、媳婦、孫女以及親屬等,要到墓地去給死者“圓墳”,用高糧秸折個方架,中間拴個帶銅錢的紅布朗當,插在墓的上邊,表示給死者上梁蓋房的意思,然后修整墳?zāi)篃堖殿^,圓墳儀式就結(jié)束了。
出殯后,有的人家向老人表孝心,寫個死者的牌位供在桌上,每日三餐都上香供飯,如生前一樣的侍候,直到燒百日時,才將牌位燒掉結(jié)束祭拜。
死者入土后,每隔七天,孝子孝婦和親屬都到墓前去燒香紙擺供品,稱為“燒七”。一般都燒七次為止。此外還要燒個“百日”和三個“周年”,每次親友們都來參加儀式,送香紙和饅頭等祭品。送饅頭有規(guī)矩,兩位老人都去世的,送十個饅頭,稱為“半份供”。本族人送來的饅頭祭祀完了都帶走,親友送來的最少給他帶走一個,稱為“壓包袱”。
燒百日和周年,死者家里都要設(shè)宴招待客人。
死者去世的當年,他的名字就填到宗譜上去,過年時享受子孫們的祭祀和參拜。古禮規(guī)定子女要為父母服孝三年,服孝期間,過年時家里不能懸燈結(jié)彩貼紅對聯(lián)(可貼紫色對聯(lián)),表示對死者的哀悼之意。
燒完三周年,服孝期滿,子女脫孝,恢復(fù)以往的正常生活。
大連專業(yè)殯儀服務(wù),殯葬一條龍服務(wù)一價全包,省錢省心,殯葬一條龍服務(wù)流程全程服務(wù),價格透明,24小時服...
MORE+大連中原海葬服務(wù)中心是大連專業(yè)海葬服務(wù)機構(gòu),大連海葬全部費用及海葬流程、海葬具體地點等海葬問題一站式...
MORE+大連中原安葬一條龍服務(wù)采用臺灣皇家金鼎王安葬方式,皇家金鼎王安葬全程不但高端肅穆,而且能夠深刻的寄托...
MORE+凈身穿衣是中原壽衣特色殯葬服務(wù),親人離世后5小時內(nèi)是最適宜的凈身穿衣期,在難舍與親人離別時,千萬別著...
MORE+